我个人认为,“读书” 与所谓的 “出路”,并不是 “因果关系”。
要知道这个伪命题的答案,首先要知道,读书与出路的意义,分别是什么。
先说 “读书”。读书普遍可分为 “功利性读书” 与 “兴趣性读书”。前者趋近于问题所描述的 “出路”,后者则趋近于 “马斯洛需求理论” 所描述的 “人更高一层次的需求”。
学校所教授的知识技能,与社科类财商书等,均是 “功利性读书”。而文史哲等书籍,普遍是 “兴趣性读书”。
前者可追名逐利,后者可个人精神高潮。用途不同,即 “因” 不同,“果” 亦然不同。
然后说 “出路”。求学,经商,从政等等行为,即世人所普遍认为的 “出路”。目的是提高人的社会地位,追求普世价值观下的 “社会认同”。
“出路” 与 “读书”,不是因果关系,即不是因为先干了某事,才能促使某事发生。即不是仅仅因为读了些书,就可以达到所谓的出路。想达到所谓的出路,读书是一方面,而选择更重要。选择,机遇,学历层次,家庭背景,个人阅历,个人成长速度,个人悟性,社会人脉,思想深度,认知高度等等。以上各个因素结合起来才可能有 “果”,但哪怕都满足,也不一定是想要的果。
经历过社会毒打之后就会普遍认识到,往往 “种瓜得豆,种豆的瓜”,不是努力了就一定可以,更不可能如问题描述的 “读书” 就可有出路。
我认为,思想优先于行动,只有明确了思想,才有正确的判断,有了正确的判断,才可能做正确的选择。
不要功利性的把读书与出路捆绑在一起,那样无异于 “死读书,读死书”。
读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,明白和掌握 “规律”,这些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明白的越早,掌握的规律越多,越有可能活的 “通透”。通透之后,再返回头来看看自己这时候想要的出路,是否还是真的 “出路”。